close
          (轉載)以色列事大以智化解週邊威脅 (蔡東杰 ) 壹、前言 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岸,南邊瀕臨紅海的阿卡巴灣,國土有將近半數面積被西奈半島延伸出來的內蓋夫沙漠所覆蓋。總人口數約七百萬人,其中將近八成是猶太人,其餘是阿拉伯人。平均國民所得在二○○七年超過兩萬六千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十六名。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一直試圖重返以色列:首波回歸浪潮出現在一八八○年代,部分猶太人開始從鄂圖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位於巴勒斯坦的土地 並且逐步定居。至於在十九世紀末期的「錫安運動」(猶太復國運動)決議建立「一個獲得大眾承認且有法律保障的家園」後,亦隨即在二十世紀初引發第二波回鄉 浪潮。儘管當時巴勒斯坦地 買房子區的宗主國英國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透過「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復國,但另方面又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但在希特勒統治德國後,促 使更多人希望回歸祖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不斷升高,英國政府既決定撤離巴勒斯坦,聯合國也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研擬相關問題,並於 一九四七年通過一八一號決議案的分治計畫,決定將巴勒斯坦地區切割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五成五和四成五的土地,至於耶路撒冷則置於聯 合國的管理下以避免衝突。  不過,此方案既未獲得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支持,更未獲以色列同意,以色列並於翌年 酒店兼職逕行宣布獨立建國,並在一年後成為聯合國成員,於是引發超過半個世紀的長期紛爭。貳、以阿關係及其國家安全挑戰  就在以色列宣布獨立建國翌日,阿拉伯國家聯盟的七個成員國立即在埃及帶領下發起攻勢,於是爆發了第一次以阿戰爭。起初戰況不利的以色列在聯合國介入與世界 各地猶太人的支持下,不僅建立一支正規的國防軍,同時反敗為勝地完全將阿拉伯軍隊驅離出巴勒斯坦,並讓將近百萬名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在配合英法 兩國於一九五六年所發動的蘇伊士運河戰役,向埃及發起進攻並帶來第二次以阿戰爭後,以色列接著在一九六七年更發動全國兵力,進行亦被稱為「六日戰爭」的第 三次以阿戰爭,結?房屋買賣G非但阿拉伯國家損失相當慘重,以色列更佔領了包括加薩走廊、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等,面積大約為兩個台灣大小的土地。為加以反擊,埃及和 敘利亞曾經在一九七三年,趁猶太人進行休息的「贖罪日」(相當於穆斯林的齋月節)突襲以色列,但未竟全功。接著,為解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以色列所造成的 威脅,後者曾在一九八二年藉口駐英大使遭到刺殺為由,出動十萬大軍包圍貝魯特西區掃蕩游擊隊,從而引發迄今最後一次的大規模雙邊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在第四次以阿戰爭結束後,雙方便認知到武力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此也開始嘗試和平談判的途徑,但因無法立刻達成共識,再加上武裝衝突 頻頻出現,於是一部分激進份子乃 汽車貸款開始從事非傳統的恐怖主義手段。事實上,此地區最早的恐怖活動起自對於復國進程不滿的猶太人,例如伊爾根(全國民兵組織) 與史特思幫(以色列自由鬥士)便為主要代表,它們一度將活動目標由阿拉伯人改為英國人,並決定透過恐怖手段爭取建國。至於在一九七○年代以後,主導恐怖活 動者則轉向失意的阿拉伯人,最著名者是哈瑪斯(伊斯蘭抵抗運動)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前者不僅強烈反對以巴和解,甚至反對主張和談的阿拉法特巴解政府。當 然,美國的偏袒以色列亦刺激了伊斯蘭復興情緒,也是讓中東成為恐怖主義溫床的背景之一。參、以色列的基本戰略政策  以色列在因應其國家安全挑戰時,首先是企圖引入國際組織的力量;例如在第一次以阿戰爭?房地產褻﹛A一度處於不利狀況的以色列便成功地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介入,並 透過其停火建議得到反擊的喘息空間。不過,很明顯地,此種運用並不能逾越國家利益考量,這也是該國在安理會再度下達停火令後,仍破壞協議繼續發起進攻,甚 至還暗殺負責調停之聯合國特使的緣故。  除了必要時利用國際組織外,以色列在戰略計畫上的主軸,還是設法拉攏霸權美國。在全球一千四百萬猶太人中,就有六百萬人以上入籍美國(甚至比住在以色列還 多),在一九七六年後,以色列不僅是美國直接援助的最大接受國(根據二○○三年幣值計算,該國所獲得援助總額超過一千四百億美元,約占美國外援預算五分之 一),相對於其他國家被要求將援助用於購買美國物資,以色列則被允許留下四分 租屋網之一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同時也是唯一不須報告援助用途的受援國;於此同時, 自一九八二年以來,美國還曾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三十二項批評以色列的決議案。由於以色列遊說團確實成功地影響著美國的政策(甚至可能傷害美國的國家利 益),難怪有人會認為:「美國人控制著世界,猶太人則控制著美國」。儘管如此,過度誇大猶太人對美國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響,或許也會導致判斷偏差,畢竟美 國政治精英仍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肆、以巴和平進程的戰略意義  正因美國未必將永遠支持,國際輿論亦不容中東危機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因此以色列也在國家地位穩定後開始調整其政策。首先是在美國斡旋下,以色列與埃及於一 九七八年簽署了「大衛營和平協議」終止敵對狀態。冷戰結束?賣屋寣A該國與阿拉伯國家更於一九九一年舉行首次和平會談,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並從而構 築了中東雙邊和多邊會談的基本框架。接著,以色列政府又於一九九三年解除與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在挪威的調解下,兩國官員開始對談,最終並簽署一份「巴勒 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希望在一九九九年解決巴勒斯坦的地位問題。  不過,由於以色列一度在一九九六年因政府輪替,而將和談原則改成「以安全換和平」,結果導致談判停滯下來,直到二○○○年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 協定。接著,一方面由於以色列蓄意拖延,同時也由於夏隆於翌年就任總理後堅持推行強硬政策,致使以巴談判被迫停止。   為恢復和談進 程,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曾在二○○三年共同公佈一份中東的「和平 整合負債路線圖」,但因以色列堅持強硬姿態以致只能原地踏步;直到美國由於為解決從伊拉克 脫身問題,而在二○○七年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上強硬施壓後,以巴雙方終於恢復中斷了七年的和談,並約定將於二○○八年底以前達成和平協定。由此可見,美國 並非完全由以色列所操控的政策傀儡;在國家重大利益的引導下,必要時它也會「走自己的路」。相對地,以色列儘管在利益上有所堅持,但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必 須「知所進退」地改弦易轍,運用彈性手段來維護其政策目標。伍、結語  從以色列的例證可見,在面對力量數倍於己的強大敵人時,首先唯有凝聚高度的內部團結共識才能有效因應;其次,正如英國外交政策格言「不會有永遠的敵人,也 不會有永遠的朋友」所說,即便像以色列與美國這樣被認為擁有高度緊密互動的國家 房地產,甚至以色列還一度被認為有操控美國政策的能量,但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美 國與以色列雙邊發展,依舊必須回歸理性面向。  事實上,藉由分析以色列的國家戰略設想,不啻是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所謂「小國事大以智」,作為權力對比下較弱的一方,原本便應透過更為理性且周全的角度 來觀察全局,若只是單純一廂情願地進行假設的話,則不僅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意外結果,更可能付出國家利益作為代價。故唯有自立自強、團結一致,展現出堅 實的國家力量,方能贏得國際認同與尊重。 (本文由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蔡東杰寫作,刊登於青年日報「小國安全戰略」專欄,2008.11.2,版4)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室內裝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77tusjd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